擅長刻畫生命哲理與人生信念的美國小說家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過去曾出版《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等多本膾炙人口的作品,獲得世界廣大讀者共鳴。

生而為人,我們都有所信念,無形中總有股力量,促使著我們向前進;然而,人生偶爾會開玩笑,有時甚至會大力打擊信念,可能使人陷入一蹶不振的困境......《救生艇上的陌生人》將神與人拉在同一條船上,10 名生還者、一名自稱神的陌生人,來自深層的請求,神真的會回應嗎?對於求生的祈願,神真的會伸出援手嗎?

而書中的隱藏寓意,某部份其實是在傳遞:遭逢挫折意外時,人們要做的應該是「接受」,認同希望和信念,會悄悄地從意料之外的地方給予答覆。藉此,編輯提出書裡相關論點,反思生命真實的領悟:

【論生死】時時告訴自己:我們還活著!

圖片來源:pexels@Elena Saharova
圖片來源:pexels@Elena Saharova

當面臨生存考驗、死神籠罩時,生還者祈求神,希望神能帶領大家逃開死劫。只是,神所謂的拯救並非單指生命上的營救,而是在臨界之間、即將走上終點之時,你的心是否有得到救贖呢?

或許人死後,活著的人只能透過笑聲,證明死者依然以某種形式活著,或者證明我們還活著。

什麼是活著?與過世的人相比,我們擁有的是什麼?沒錯,就是「生命」。當所愛之人離開,我們會哭泣、憤怒、悲傷,卻也因為這些感受,證明我們還活著,人生尚未走到盡頭。〈延伸閱讀:暢銷心靈書《我可能錯了》4 句必收箴言:生命的智慧源自每一次的覺察領悟〉

有人離開的時候,人們總是會問:「神為什麼帶走他們?」其實你可以問:「為什麼神會把這個人帶到我們身邊?」

我們都知道生命是短暫的,許多時候是苦大於樂、悲大於喜。然而,假使人生沒有遭逢挫折、失落,不會明白能擁有保存期限甚短的時間裡,這些愛是多麼地珍貴。

你們共度的時光是恩賜。就算那樣的時光結束了,也不代表是一種懲罰。

在離別中學會珍惜,是身為人的一份禮物,即使今天所愛之人已逝,並不代表過去的愛和回憶會被抹滅。〈延伸閱讀:看見死亡的出口,擁抱生命的光輝。瑞士協助自殺機構「尊嚴 Dignitas」:我們都該有臨終自由〉

【論信念】自然流露感受,相信生命的寄託

圖片來源:pexels@Tyler Lastovich
圖片來源:pexels@Tyler Lastovich

人生有時候會不順遂,有時候會讓人失去希望。當生還者從期待到失望、從失望到接受,我們看見了人性真實的流動;至於我們的祈求,往往會在預想不到的地方,得到回饋。

人都需要有所寄託,你就把寄託放在我身上吧。

信念在每個人心中皆有不同的界定,可能有形、或者無形。如果有一天信念消失了,那就寄託在任何可以令你安心的事物上吧!〈延伸閱讀:學會接受《你沒有更好的命運》:盡所能盡的善就好,再多的放不下也終將成為曾經〉

活著就是一場試煉,為了活出現在的自己,有時候必須褪下過去的身分。

正因為活著,才能體會到悲傷和失落,逆境就像是一場試煉,透過每一次的挫敗,慢慢走出屬於自己的路,唯有放下過去、勇敢蛻變,人生才能更加自由。

結尾時,唯一活下來的主角班傑明說:「我從來不是一個人。」遭遇喪偶、被親生父親拋棄的他,原先對世俗充滿憎恨,歷經救生艇上的生死見證,種種體悟讓他重拾人生信念,無論來源是對神的寄託或是某項真理,不變的依舊是那勇敢、從悲痛淬鍊而出的堅強內在。

主題來源:pexels@sl wong、大塊文化

Copyright by Share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