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至今,一場新冠肺炎打亂世界習以為常的運作,看不見的病毒是我們共同的敵人,為了保護自己和所愛,大家紛紛戴起口罩、保持社交距離,減少外出;另一方面,"Stay at Home" 的盛行,讓我們前所未有地大幅增加與家人共處的時間,回想起那段日子,想必任誰都有一段難忘的「心得」。
值得探究的是,疫情之下的離婚率,在各國竟都呈上升趨勢:如美國 2020 年離婚協議銷售額比前年增長了 34%、2021 年台灣平均一天就有 131 對訴請離婚,位居亞州之冠。如此高的數據,真是因疫情影響受夠對方,還是夫妻對未來有各自的憧憬和想像呢?隨著 2023 到來,配合本月【New Plan】專題,讓我們與心和心理諮商所所長洪逸婷,探討疫後婚姻走向以及夫妻情感創造的關聯吧!
離婚率攀升主因:不需要去忍耐一段不適合的關係
「人與人間畢竟是兩個人,當雙方相處密度頻率變高,有摩擦是正常不過的事。」洪逸婷心理師剖析,如同許多熟齡的案例,明明結婚三、四十年相安無事,但某方退休後卻爭吵不斷、甚至覺得跟另一半待在同個屋簷下很痛苦,進而走向離婚或卒婚局面,某種程度而言,與疫情後的離婚潮有些許類似。
隨著社會結構改變、女權主義提升,比起「家和萬事興」的觀念落實,大家反而傾向善待自己,勇敢離開一段不適合的關係。洪逸婷心理師說,夫妻間的依附關係源於對伴侶的期待,就像主要照顧者和嬰兒,不需要任何言語動作就能明白對方的心思,長大後在無形中把這份需求投射在最親密的另一半身上。因此,疫情製造的共處時間,可能讓我們更疏離、也有可能更靠近。若是彼此被理解和承接就會更靠近,但若是互動感到失落或有過去關係的負向經驗就容易因為相處密度增加,而想要逃離,使得關係更加疏離。〈延伸閱讀:相看兩相厭、離婚憑感覺?在婚姻裡,別忘了給彼此喘息的空間和相互的體諒〉
適時按下「暫停鍵」,靜下心來思考:「我怎麼了?」
由此可見,撇除外在(外遇、家暴)因素,多數婚姻問題並不只出在對方,必須認清的是「癥結點在於,我們往往無法改變環境,只能改變自己。」洪逸婷心理師指出,一個人對安全感的定義不同,多半又源於原生家庭的影響。
面對不斷循環的關係惡化,不是期待環境會為我們量身訂做,也不是陷入無止盡的是非對錯爭辯,而是應該適時按下「暫停鍵」,了解失落感從何而來?對方為什麼會讓我這麼生氣?我的憤怒和過往的哪些經驗有關?「得先了解自己,才有辦法闡述與表達。」洪逸婷心理師認為,大部分的人習慣先責怪另一半,但其實很多事情沒有明確的對錯,只是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不同罷了。〈延伸閱讀:婚姻是一生中,最緊密的關係: 3 個巧妙的經營之道,譜出理想平衡的 ”Marriage Story“〉
剛剛好的夫妻關係:能夠獨處,也能一起喝咖啡談心
以社會發展脈絡而論,婚姻自古便是一種「結盟」,用以延續家族、血脈,和世世代代的傳承。如今除了結盟,現在的社會將婚姻拉回一段關係的本質,只要能從中獲得滿足,就能持續走下去。
首先,學會獨處。把夫妻想像成兩個圓,兩者本來就不可能 100% 重疊在一起,交疊處是彼此共處的時間,其他就是所謂的「個人空間」和「獨處」,總有機會能暫時抽離伴侶和家庭,趁此時喘息、滋養,維持平衡。再者,與另一半「談心」也很重要,哪怕是瑣碎無聊的小事,互相分享、傾聽、引發共鳴,都是經營夫妻感情的潤滑劑。
洪逸婷心理師補充,親密關係經營並非自然容易,於內有複雜的心理因素,於外則可能直接複製上一代的問題;彼此親近雖能增加人生完整性,但完全融合又無法做自己。一來一往間,若能融合和獨立兼具,扮演個體時又不必擔心對方情緒,便是理想健康的關係。
伴侶之間像一面鏡子,互相照應彼此關係與自我狀態
回過頭來看離婚議題,洪逸婷心理師分享婚姻諮商中常見的兩類案例:一是原先的目的本是想挽救婚姻,但反而在過程中找到自己,最後選擇離開;另一個是在諮商中逐漸理解自己和對方,即便吵歸吵、鬧歸鬧,卻也從中吵出信任。〈延伸閱讀:婚姻有千百種樣貌!由 3 位女星的故事,理解對愛的需求、學習對愛的接納〉
夫妻百百種,每個人皆為個體,無論結局是什麼,重要的是是否有在這段關係裡更加認識自己,甚至能自我覺察,回溯過去經驗,找出挫折並加以修復;從其他角度探討,伴侶間好比彼此的鏡子,倘若沒有對方存在,可能就無法得知或領悟真實的內在需求,當然就沒有後續的成長和改變了。
人們總說:「婚姻是一場巨大的修練。」如今的你,在婚姻裡是什麼樣的狀態呢?面對離婚率居高不下、逐年攀升的今日,我們都應該抱著開闊的心胸,在檢視、批評另一半之餘,更不忘省思自我,拿捏「剛剛好」的距離,步入新的開始或新的變化。
主圖來源:洪逸婷心理師、Pexels@TC Comm Phot
Copyright by share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