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生長背景和經歷過的事情不同,看待事情的觀點與想法理當有所差異,但卻不代表誰對誰錯。而且,一個人看事情的角度也不是永遠不會改變的,隨著年歲軌跡,我們遇到的人事物愈來愈多,懂得的道理也日益漸增,無形中開始調整自我認知,像是年少時對某類事情的觀點,現在的自己也不一定會認同,若是自己都是這樣了,對於別人的觀點,我們是否也沒什麼資格去置喙呢?
說服來的認同都是假的
情緒勒索彷彿是人與生俱來就有的能力,只要遇到對自己不利的情況,就會下意識脫口而出某些話,讓親近的人陷入兩難,就為了達到目的。小時候常常會發生這樣的情境,原本和自己玩得好好的夥伴,某天忽然跑去跟另外一個人玩,在無法理解這種狀況的同時,就本能地說出「你是不是比較喜歡跟他玩?那我不跟你好了」這類的話,試著用情勒換回玩伴。〈延伸閱讀:長大後才了解「朋友重質不重量」:一個能傾聽心事的人,勝過一群享受玩樂的伴〉
到了學生時代,女生間也有各自的友誼小圈圈,一開始可能是因為興趣愛好或其他方面有相似點而處在一起,但相處的時間久了,彼此也有了分歧或觀點不一致的時候,此刻,某些人會用「你是不是沒有把我當朋友?」「反正你覺得我的想法不重要」這種帶有情勒成分的話,強行說服對方認同自己,也許這種方式能獲得想維護友誼的人的一時認同,但終不能長久。
其實,人與人之間沒有所謂的「理所當然」,連原生家庭都沒有,更遑論與其他人的關係,朋友之間對某些事情有不同的觀點是很正常的,不應該存在誰要說服誰的問題,若是要爭個對錯,那不過是自己不想去理解和包容對方罷了。〈延伸閱讀:對於痛苦,每個人的忍受程度不同,別再說「和誰相比,你已經很幸福了」〉
觀念不同也能當朋友嗎?
當我們走過青蔥歲月,步入社會,在職場打滾多年,從二十幾走向三十歲,不再如求學時期的自己那般懵懂無知,認為朋友就一定要事事向著自己才行,也明白了世界上不可能有與自己想法完全契合的人,至多也只是某些觀點相同,若是沒了包容,還是會存有矛盾之處。〈延伸閱讀:防疫得宜之下,評估自身的心靈狀況,適度的和朋友外出,將有助於度過疫情的苦悶〉
尊重和接納彼此的不同觀點與想法,是鞏固友誼的良方,但這也不是說「包容」就是萬用靈藥,朋友之間還是要把握好彼此邊界,畢竟包容是要互相的,雖然英國作家霍爾在《伏爾泰的朋友們》中以「我並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作為闡釋伏爾泰信仰的名言,可若對方還是非要評判你,或硬要你抱有一樣的觀點,那麼就放棄這段不適合的朋友關係吧,觀點是難以分出優劣的,跟他人辯論過於浪費時間,人生不算太長,沒有必要花時間去迎合別人。
主圖來源:韓劇《三十九》劇照
copyright by share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