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崙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張璇表示,當家中迎來第一個孩子後,代表家庭從「建立期」進展到「擴展期」,這時家庭的組成發生了變化,原有的關係就會受到衝擊與影響。
小心「產後危機」
張璇心理師指出,夫妻在產後失和的情況非常普遍,根據日本 Benesse 次世代育成研究所曾做過的一項調查發現,懷孕時有七成的女性認為自己很愛先生,但到了孩子兩歲時,卻只剩下 34% 的太太還愛著先生,下降的幅度相當劇烈。
該研究指出,情感生變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先生不夠體諒妻子育兒的辛苦」,以及長期以來對家務、育兒工作不夠關切和投入,使妻子心生怨懟,造成關係緊繃、惡化。
張璇心理師提醒新手爸媽,當家裡多了一個新生兒成員,絕對是一個巨大的壓力事件!即使寶寶的誕生是在父母的預期中,但還是會對原本平衡的家庭系統造成巨大的衝擊,夫妻必須對此有所警覺,提早做好準備。〈延伸閱讀:寶寶出生後看老公不順眼?4 個改善產後夫妻關係的方法,媽媽更要放過自己〉
新生兒加入衝擊原本家庭系統
張璇心理師表示,新生兒加入家庭主要有以下影響:
經濟壓力變大
當家中產生了新成員,又是一個逐漸成長的寶寶,首先寶寶的用品、托育費會使生活開銷變大。
尤其父母都會設想到寶寶成長過程中一連串要支付的各種費用,即使有些支出尚未發生,無形中仍會加重夫妻預期中的經濟壓力。
若夫妻間有一人為了育兒暫時退出職場(通常是妻子),另一半(通常是先生)的經濟壓力就會增加,為了設法增加收入,工作的時間可能會變得更長,若雙方沒有調適好,經濟問題常會成為夫妻衝突的導火線。
家務增加
子女出生後,家庭的需求會比只有兩人時增加許多,除了家務量與家務時間變多,與子女互動的時間也會擠壓到個人與夫妻共處的時間、空間,並造成大量的體力耗損。「家務分工」原本就是影響婚姻品質的重要環節,卻常在婚姻生活中被忽略,一旦當了新手爸媽,這部分的問題會更明顯。
目前,台灣社會仍普遍認為家事和照顧子女主要是女性的責任,因此妻子投入育兒的時間心力較多,若要同時兼顧家庭和工作,壓力更大。究竟誰要做那些多出來的家事(或說該怎麼分配過去被認為是妻子該做的家務),在有新生兒的雙薪家庭中,更是常見的爭執點。〈延伸閱讀:婚姻有千百種樣貌!由 3 位女星的故事,理解對愛的需求、學習對愛的接納〉
父母角色的學習和適應
台灣夫妻的育兒知識常是「傳承」自本身父母的經驗,多數夫妻在產前對於照顧新生兒的知識和技巧,準備得比較少。所以當新生兒來臨時,對許多常見狀況會不知所措、手忙腳亂。
新手爸爸常會抱怨妻子脾氣暴躁、只把他當成泡奶機和司機;若新手媽媽辭了工作、花費許多時間照顧嬰兒,在夜裡希望先生偶爾幫忙輪班,餵奶、餵藥,讓自己休息一下,卻看到先生總是推三阻四。
當兩人都處於壓力狀態時,就容易心情不好,說出來的話自然不好聽。若夫妻雙方在子女出生後,才開始摸索父母角色和責任,容易遇到較大的挫折和調適上的困難。
家庭人際關係變得比之前複雜
現在雙薪家庭很普遍,在夫妻都要上班的情況下,必須請他人協助照顧子女。「誰來帶」便成為許多新手爸媽面臨的大問題。
小夫妻的首選通常是婆婆或是娘家媽媽,若請婆婆或媽媽幫忙,容易因為教養態度不一致或溝通過程的誤解,造成兩代間的衝突。
因為帶孫的緣故,會使夫妻兩人的原生家庭對小家庭涉入更深,彼此由原生家庭帶來的價值觀也會更立體地浮現。
新手爸媽如何經營夫妻關係
向伴侶表達自己的需要
張璇心理師表示,雖然傳統觀念認為育兒持家是女性的責任,但現今多數女性都要兼顧工作,因此讓另一半多參與育兒工作是很重要的。
不少男性從小沒有做家事的習慣,加上在原生家庭看到的都是媽媽在做家事、育兒,因此容易對家務保持距離。
夫妻都需要適度減少工作及個人社交娛樂,來爭取與家人之間較多的相處,互相支持協助。張璇心理師建議妻子在懷孕時,就要多帶丈夫參與育兒準備工作,例如一起去媽媽教室、一起採買嬰兒用品。
孩子出生以後,也要引導老公照顧小寶寶,別因為他做得不好就通通自己來。
溝通要有技巧
張璇心理師指出,新手爸媽因身心壓力使衝突機會變多,為了不使關係進一步撕裂,要注意別在氣頭上溝通、要求對方要做什麼事,此時反而應該離開現場冷靜一下,等情緒平復以後再溝通;並時常表達對伴侶的關懷、鼓勵與體諒,因為彼此都在適應父母角色及更多的家庭責任。
如果是把寶寶交給婆婆帶,就要接受老人家的帶法,即使有不如意的地方,也切莫在先生面前批評婆家,應對事不對人,委婉提出自己的意見,與先生取得共識後,由先生出面去跟婆婆溝通。〈延伸閱讀:身分轉變,是喜悅或擔憂?給新手媽媽的第一課:「面對比自己更重要的生命,一切都是新的學習。」〉
寶寶托育要預先安排
懷孕期間,夫妻最好先共同為子女出生後的照顧做妥善規劃和安排,設法多尋求育嬰方面的人力支援及社會資源(如台北市各區的親子館等),以減輕彼此的身心負擔與壓力。
若不想給親友長輩帶,提早打聽住家附近的優良保母,夜間若須帶孩子回家照顧可先協調分工。
營造共處的時間
試著安排小小的雙人假期,即使只有一天或半天也好,讓彼此可以有喘口氣的機會。或以週為單位,儘量找出雙方可以一起活動的時間,如每週有一個晚上可以單獨一起在外用餐或運動。
未共處時,也可以多使用通訊軟體表達對伴侶的關懷與鼓勵。
許多妻子會希望丈夫也一起陪孩子睡,若孩子只想讓媽媽陪,先生可常陪妻小睡著後,自己再去另一間睡,讓妻子感到負擔壓力不那麼大,並兼顧夫妻間的親密感。
孩子對夫妻關係的衝擊
單獨相處機會減少
張璇心理師指出,當寶寶呱呱墜地以後,夫妻從兩人世界轉為以親子為主的家庭生活,嬰幼兒是更需要依附的新生命,因此依生物本能,母親自然會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不論在家或外出,總是有孩子一起,造成夫妻兩人很少有單獨相處的機會。
很多夫妻因為育兒需要分房睡,或是有些夫妻為了分工,將兩人工作的時間分開,如先生白天上班晚上照顧子女,而妻子上夜班白天照顧子女,如此更容易造成夫妻關係疏離、缺乏溝通。
衝突的機會增加
子女教養問題(看法差異)及其他親友介入,使夫妻間容易產生衝突,影響夫妻關係,壓力源(經濟、家務時間)增加會帶來身心疲累與溝通難題,這時夫妻可能會發現,之前兩人世界中溫柔體貼的那個人,現在變得難以好好講、也不願意好好聽,對自己不再有耐心,這尤其容易發生在負擔絕大部分育兒責任的妻子身上,在面臨工作及家庭、照顧孩子的多重壓力下,更容易感覺家庭分工的不公平而對先生心生怨懟。
家庭從壓力狀態復原的進程
張璇心理師表示,依據「家庭壓力理論」,認為當家庭面對壓力時,通常會經歷四個階段:
1. 危機產生
2. 脫序
3. 恢復
4. 重組
一旦面臨壓力危機,便從第一階段進入「脫序」階段,這時新手父母會找些親友來幫忙,也試著發展出育嬰時間表,讓彼此有些睡眠,並討論如何輪流滿足嬰兒的需要,又能兼顧其他角色。
待家庭越來越能處理掌握這些情況,便進入第三個階段──「恢復」期,假設育嬰時間表、輪班表運作良好,嬰兒也照顧得不錯,家庭危機便得以緩解,夫妻可能因此更緊密和更能協調溝通,漸入「重組」狀態。
但也有不少夫妻難以進入恢復期,妻子常感到自己快要耗竭,先生也對妻子注意力完全轉到孩子身上難以調適,雙方對彼此都有極大的怨懟。
張璇心理師指出,「能不能進入恢復期,與家庭的資源及新手父母對壓力的認知密切相關,在高壓狀況下還要溫言軟語不容易,但越能運用現有資源減輕照顧壓力、共體時艱,就越能找出兼顧父母角色與配偶角色的平衡點。」
因為育兒需要夫妻分房好嗎?
不少夫妻因為育兒需要而分房,妻子與新生兒一起睡,丈夫獨睡一房,甚至成為一種長期的生活型態!張璇心理師表示,寶寶的需求不只是生理上的溫飽,更需要愛的依附與全然的安全感,在寶寶兩歲之前,父母的確需要多花時間陪伴,但一起陪寶寶睡,很容易造成兩人的睡眠品質都不好而情緒差。
不少媽媽在個人需求與子女需求上常有拉扯,想與丈夫同眠又捨不得讓寶寶獨睡。適時讓子女獨睡,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自理能力,而且 3∼6 歲的孩子會對父母關係和兩性之間的問題比較敏感,在這個階段讓他意識到父母之間有一種親密關係,並練習獨睡最好。所以當孩子 3 歲以後,可開始訓練讓孩子自己睡,這時夫妻就能重回同房的狀態。
主圖來源:Pexels @Timur Weber
本文內容由 媽媽寶寶 授權提供